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华大学校庆陈寅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清华大学校庆陈寅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1925年成立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科试题,其中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 陈寅恪在历史上的地位?
-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学者在清华是怎样讲课的?
1925年成立的清***学院四大导师?
1925年的清***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之谓也。”
当年,清***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科试题,其中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
对联要求对仗
孙 祖 胡 都是姓
行 冲 适 都是动作,前俩都是形容走路状态的
者 之 之 都是助词
而且都是人名
陈寅恪在历史上的地位?
陈寅恪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在清华任教时,于***、王国维一起,被称为“清华三巨头”。他为人朴素厚实、治学严谨、谦和自信 、真诚不伪饰,奠定了我国历史考据学。
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在清华是怎样讲课的?
还原他们讲课场景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的很多课都是有备案的。个人感觉王国维充满着忧郁的英雄色彩,感觉跟杜甫很像,却没杜甫豁达。***是一个很有气势的人,行文总是热血澎湃。读之时常有拍案而起的冲动,而且***思想偏于教育,所以没有王国维那种很忧伤的家国感。陈寅恪书很难懂,估计讲课也很难懂,因为他懂得太多了。姑且谈谈,他们书都写很棒,都可读读……
每个教师不同,教法也自然不同。要是所有的教师都一个教法,那才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早民国时,清华大学的几个学者的讲课法都是各有特色的:
先来说说清华教师王国维,他自己往往不讲,让学生们讲,当学生讲完后,他进行点拨,这样更好的让自己的学生理解并吸收,胜过自己讲的死板、劳味。
在来讲一下清华教师***:自己一讲到底,学生只管听,虽然我没有听过梁教师的课,也没有上过清华大学,甚至没有到过清华大学门口,但是一讲到底的教师我还是遇到过的,这种授课方式的教师往往会把每课分析传授的很到位,所以听起来也会津津有味。
最后来说一下清华教师陈寅恪的教师风格:自己讲一半,学生问一半,这样会让学生更加的彻悟这节课讲的什么,意欲在哪里,更方便记牢。
总而言之对大学生来说:千篇一律无生气,万紫千红才是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华大学校庆陈寅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华大学校庆陈寅恪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