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百里路小学百年校庆会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百里路小学百年校庆会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了解方言保护吗?你还熟悉自己的家乡话吗?
方言保护有意义,但要探讨实际的保护方法。录音保存,要有专门人员和研究者,各地文化馆可以有这样的专职人员。如果让大家从***方言,语文课都没法上,老师也没法教。尤其现在大家南来北往,东奔西走,要的就是语言沟通便利。话都说不清楚,还能干啥。
方言不同于绘画,保存传统的方法大家还爱看。传统绘画讲究笔墨纸砚,还讲究人物造型的传神,但不太讲究西方式的解剖和***。传统国画有自己的散点***思维,许多画面的构成,按照传统的手法经营布置。显然,绘画交流是全地域性质的,不局限于某地。诗书画是个全国性的符号标志,各地文人学士都通过这些相互切磋。
方言则不然,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许多地方,村子跟村子之间,说话都有差别。记得当年上大学,许多同学大一都说家乡话,同宿舍有时候还得翻译。后来大家感觉太不方便了,有些就说点普通话。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过去上课时,老师用方言讲课,学生可真烦透了,只能对着书理解老师的意思。
但是方言作为一种文化,如何保存也不能说不对。关键是现在社会现实要求交流的便利和有效。就像英语在许多国家都是官方语言,民间才说说自己的土著语,这也是国际社会交流和经济贸易的迫切需求。方言还不同于民族语言,具有民族识别的功能。保护是必须的,方法更重要。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实际支撑。
现在国际交流频繁,西方的许多文化艺术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但是也未曾减弱国画在世界上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友好人士也喜爱书法、国画,其市场还是存在的。在对外交流中,书画艺术也是重要的文化标志。虽然油画喜爱的人也很多,但是群众基础还是在传统的书画。
不同时代,方言也是吸收不同的地方语言而不断演化的。就像北方官话是清初以后吸收各地方言,逐渐流行于以北京为中心的黄河以北地区。当时,就是满清***标榜用满语,但实际与汉官交流,还不得不使用汉语。尤其到了雍正以后,连皇帝学习满语也成了形式,日常交流非汉语不可。以至于乾隆要求满族大臣,想办法保护讲满语的地区,不得以汉语交流。但是历史的脚步,谁也阻挡不了,这些地方最后还是讲汉语了。
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自己的血脉和故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去凭人脚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便是一个乡,一个方言。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便是另一个乡,另一个方言。方言对自家人来说是悦耳动听,拨动心弦,对外乡人则是晦涩难懂,比英语都难。
普通话学的再好,方言味在其中,不经意间会漏出马脚,哈,你是故乡人吧?
出去多年归故乡,方言听起来和童年的感觉一样,只是说起来可能会夹杂普通话,引起乡人不满,忘本了,方言都不会说了。
最近几年发现故乡同学微信群中,大家在刻意使用方言,其实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我随便说几句,故乡人一听就懂:
馕白道,就是我不知道。
看你那求相,就是看你那怂样。
妞收收就是个灰个泡,你叔叔是个坏蛋。
妞个爬场货,白乎单,抱在疙里个老胡滥哇,四不四想耐比斗啦?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谈一下关于方言保护方面的知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所谓的方言保护,是指我国在使用汉语言言的地区,尤其是南方方言区,以方言保护为号召组织的民间行动,具有自发性。
方言保护的目的是应对各地母语环境因推广普通话而急剧衰落甚至濒临灭绝的现状,呼吁大家保护以方言为载体的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贵产。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规定:语言上的“少数人”,同样享有“使用自已的语言的权利。”
任何 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人民智慧的精华,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都具有其他民族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和独特性,都无法为别的民族的语言所替代。拿我国来说,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地方戏曲、民族文字等等,使中华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生机。
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为了交流更加方便,有些方言正在趋向淡化甚至消失。
比如:“贼”好,在普通话里,“贼”指小偷,而东北方言指的是特别、格外的意思;
“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
再如,网上搜集整理并热传了很多东北话:“脖立盖儿卡吐露皮”、“干哈”……
之所以要搜集整理或热传,是因为说这样的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试想,在未规定普通话之前,这类的话,稀奇吗?还用整理吗?几乎大人小孩儿随时信口拈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百里路小学百年校庆会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百里路小学百年校庆会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